由商务部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司法官员研修班于2025年11月在北京举办。来自冈比亚、加纳、几内亚、约旦、尼日利亚、泰国等近十个国家的25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经贸部门官员和司法机关代表参训。应主办方邀请,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事业发展处处长、贸仲欧洲仲裁中心秘书长陆菲于11月12日下午为研修班授课。

为使参训学员系统了解中国涉外仲裁的制度与实践,陆菲处长围绕中国仲裁的制度特色与实践优势、贸仲的发展与规则完善、国际化仲裁员队伍建设与重点领域服务,以及数字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介绍。课程重点阐释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线上立案、视频庭审、电子送达等数字化应用,并结合典型案例说明相关制度在跨境商事争议中的适用要点。结合“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实际,陆菲处长介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贸仲累计受理涉“一带一路”案件3667件,总争议金额2,128.88亿元。至2023年,贸仲已实现了“一带一路”案件国别基本全覆盖,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国际化、可预期的争议解决服务。贸仲同时通过中国仲裁周、“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合作机制等平台深化国际仲裁合作,促进区域法律与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国际仲裁制度的优化完善。贸仲还通过举办“贸仲杯”商事仲裁辩论赛等活动培养了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贡献力量。
此前,贸仲受商务部邀请,持续派员为“一带一路”主题研修项目授课,系统介绍中国涉外仲裁的制度特色与实践进展。本次授课在既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交流,拓展与共建国家司法机关和商协会的沟通渠道。贸仲将以此次授课为契机,持续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沟通联动,完善涉外法治服务供给,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高效、可预期的仲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