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5月8日报道,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提高关税导致从美国进口的产品被挤出市场,多数在华运营的欧洲公司已经或预计将会感受到中美贸易战的一些积极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由于中国提高关税导致从美国进口的产品被挤出市场,大多数在华运营的欧洲公司已经——或预计将会——感受到中美贸易战的一些积极影响。
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会员企业尽管也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贸易战的整体经济影响,但可能会从美国供应商(包括制造商)手中夺得一些市场份额。
上月进行的这项调查发现,19%的受访公司已经因中美贸易战而从中国以及在华经营的外国客户那里获得更多业务。调查还发现,36%的公司尚未感受到积极影响,但预计会感受到。
“我们听到的反映是,许多欧洲公司正在与美国公司竞争,尤其是在与从美国进口的产品竞争,”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表示。
“他们看到机会的地方是,如果来自美国的进口逐渐枯竭,而中国需要从其他地方寻找供应商,美国以外的供应商——那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好处,”彦辞表示。
然而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企业从中美贸易战获得了“可衡量的”净效益,因为经济放缓和不确定性正在拖累盈利能力和投资计划。
中国打造了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出口机器,但外国公司(包括美国公司)仍然在其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提供高端机械和工业投入品方面。
外国投资者全资或合资拥有的公司约占中国贸易总额的30%,其中许多公司使用进口的投入品在中国生产产品,供国内销售或出口。
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相比特朗普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中国对美国输华商品加征125%的关税正对其会员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约44%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或供应品受到了中国关税的影响,其中大多数企业表示这些商品的价格已经上涨或即将上涨。
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将通过更换供应商来应对美国商品价格上涨。
相比之下,只有31%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正受到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
这些调查结果与中国德国商会(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上月进行的另一项调查略有不同。那项调查发现更多会员企业受到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但主要是间接影响。
这两项调查都似乎表明,贸易战严重损害了商业信心,但欧洲企业仍在推进在华业务“本地化”战略——这是引发欧盟政策制定者担忧的一个问题。
这种本地化意味着增加在华业务的本地采购,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降低在华供应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即使这里存在这些紧张……只要你希望能够在价格和质量上竞争,中国仍然是你必须立足的地方,”彦辞表示。“所以,尽管大家都在谈论去风险,大家都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情况有点相反。”
他表示,贸易战并没有叫停这一趋势。“实际上,在某些方面,我们看到对中国的依赖在增长,而没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