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于4月26日公布2022年度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领先营商指数”调查,综合营商指数由上季48.1按季下跌至35.7,反映本地中小企深受第五波疫情影响、各行业整体营商信心全面受挫。
据了解,本季调查于3月第五波疫情最为严峻时进行,46%受访中小企表示紧缩的防疫措施持续下已暂时停业或预期业务最多只能维持6个月,7成中小企需要节流,主要方法为缩减业务规模、转换供应商及利用科技。
此外,五大分项指数全线下跌至50中性水平以下。当中“环球经济”较上季下跌20.4至23.8,亦是本季表现最差的分项指数、今季表现最佳的“招聘意向”亦由上季53.4跌至47.5;三大主要行业方面,“制造业”比上季下跌11.3,报33.6、“进出口贸易及批发业”比上季下跌9.6,报35.9、“零售业”跌幅最大,比上季下跌14.8,报31.2、“零售业”的“营业状况”分项指数受第五波疫情重创,跌幅最大:由48.0高位跌至19.6。
76%中小企提到,在第五波疫情下收入减少,最受影响行业依次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零售业”及“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其中68%“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及51%“社会及个人服务业”中小企指主要应对策略为申请特区政府资助计划,“零售业”则主要依靠提供价格优惠及期望从消费券效应受惠。该三个行业中,“零售业”及“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均有逾6成受访中小企认为消费券对业务带来帮助,惟只有两成“社会及个人服务业”中小企认为有帮助。
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表示,如果紧缩防疫措施持续,近半中小企表示已暂时停业或可能于六个月内停业,情况令人关注;但随着特区政府公布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的路线图,加上本月初推出新一轮消费券计划,只要疫情持续平稳或转好,绝对有助中小企重拾营商信心,冀业务能逐步回升;局方还深信信息科技及研发于疫后新常态年代对企业至关重要,于疫情期间推出50%费用宽减,包括研发及顾问服务、测试服务和场地租借服务,以行动支援中小企借助信息科技或其他创新技术适应新常态、保持竞争力,化挑战为机遇。
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指,是次调查的综合营商指数出现自2012年发表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跌12.4);中小企在需求疲弱下难以将货品加价,在成本持续高企下对中小企业来说经营更加困难。尽管指数急剧下跌及面对种种不利因素,综合营商指数仍高于2020年初和2021年初,加上招聘及投资意向(长期营商信心的指标)的恶化程度并没有销售及利润(短期业务表现的指标)那么严重,若然香港最终能按计划谨慎地放宽各项防疫限制,预期香港经济及营商状况最终会于今年下半年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