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研究中心进行的香港性中小企业永续发展调查于7月30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和关注似乎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
调查结果显示,36.7%的中小企业认为其推展永续发展目标的进程是有成效的,而认为是无成效的只占4.4%。在24项涵盖企业管治、职场文化、客户供货商关系、资源管理和创新能力共5个领域的措施中,综合各大行业中小企业平均采取了7.7项永续发展措施。数据显示没有个别行业在该5个领域当中表现特别杰出,但普遍来说中小企业在资源管理上的表现较好,对比之下创新能力及企业管治则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98.3%表示他们现在正面对永续发展挑战,而最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三项挑战分别是经济/财政不稳定(65.4%)、全球公共卫生危机(53.8%)和消费者期望(22.9%),反映中小企业正在努力维持业务抗御力,并从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复苏。相比之下,气候变化、人权、社会不平等这类长远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仅分别有6.3%、4.8%和3%的受访中小企业,将其视为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若要将永续发展融入中小企业的业务营运、策略和商业模式,最需要的支持是财务支持(47.7%)和市场营销的支持(41.2%),而受访中小企业最希望支持是由特区政府提供(69%),其次是商界协会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两者各占30.8%。这反映鼓励中小企业业推展永续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提供财务诱因。调查结果亦表明特区政府应加快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并为金融机构和商业组织提供务实可行的时间表和政策框架。
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研究中心总监、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林维峯表示,实践永续营商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公众的注意力仍然把责任集中在跨国企业和上市公司上。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骨干,对社会和环境福祉作出了不同的贡献。但是,他们所面对的独特挑战和限制还没有被广泛研究。这表明有需要了解中小企业在推动广泛且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革上的关键角色和定位,以实现一个更永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