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香港发明创新总会在城市大学举办“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与未来”论坛专题演讲。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作论坛专题演讲,表达了特区政府锐意发展创科产业的决心。活动特别邀请到香港立法会邓飞议员,香港创新、科技、再工业化委员会吕坚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岩教授,科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黄少华主席,香港创科教育中心李泽湘院长做专题发言,并与参加者展开交流。活动吸引了100多名来自高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员、商界的投资者以及工业界的企业家线下参与,超过6000人在线上观看直播。
孙东认为必须完善发展创科的生态圈。他把生态圈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层次。在上游,香港基础科研力量雄厚,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研究项目属于原创,屡获国际奖项。这是香港的优势。然而,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孙局长指出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在中游的层面,特区政府将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大学重视应用科技。到了下游,特区政府会制定适合本地的产业政策,扶助传统行业转化,培育本地科技公司。上中下游,每个层面政策目标都具有针对性,协调发展,总体期望创造就业机会,加强香港整体竞争力。
孙局长主题演讲后也特别安排了15分钟时间与听众互动环节。金融投资和科研机构的年轻人更关心政策是否切实可行,香港过去二十年来,面对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基础研究优势慢慢减弱,香港地少人多,如何释放一些土地发展产业,吸引一些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来港。局长透露,十月份的特首施政报告,会公布引进优势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香港的家长、学生选择职业相对保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香港的DSE状元几十年没有改变,大多选择读医。面对这种现状,邓飞议员认为,这种职业选择导向对科创不是友善的。什么是科创教育?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创的氛围?二十多年一直扎根在教育第一线的邓飞校长建议,STEM教育课程中加入科创元素,国家的大型科创比赛,也可以专设香港赛区,鼓励本土学生参与,激发青少年科创热情。
香港城市大学前副校长吕坚教授的研究团队有七位教授,最近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七篇论文,研究成果全都全球领先。他列举了香港近年流失的二十四位高端人才,他认为政府政策顶层的设计十分重要。例如,美国奥巴马时代,就已提出美国不能放弃的领域。他介绍了美国如何为私营企业创新加油的具体策略,如从实验室到市场,联邦政府资助科研成果产业化;帮助美国创新者在海外竞争等等。同时,他也比较了大湾区和加州的创新局势,分析成功创新的三个重要元素:唯一性、颠覆性和最佳性。香港各大学演变出的独角兽案例,如著名的大疆创新和商汤科技,在2021年的胡润独角兽榜上的排名分别位于20和28名。2013年成立的奥比中光(人工智能)是以AI 3D传感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企业,排名在526名。大学在科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不能忽视,吕教授指出。
《发展香港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向上流动》,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岩教授今年刚发表的研究报告。研究围绕青年震荡、社会流动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课题,分析香港青年人面对的危机,提出香港发展科技创新的目标及路径,要为香港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推动社会向上流动创造更多空间。徐教授给听众描绘了新世代的肖像。新世代是人才争夺的热点。他特别强调成功的技术与创新除了投入之外,还包括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
科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黄少华主席认为特区政府过去缺乏一种精神,政策保守,主动性不足,架构重叠,缺乏前瞻性。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他分析了行业的优劣条件,期望新特区政府认清目标,在创新科技方面出台比较清晰的政策。
大疆、云鲸背后的无名英雄,被称为“神奇教授”香港科创教育中心李泽湘院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创科教育的经验。他指出在创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大学生这个很大的群体,英语有个词叫people transfer。他以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生创业数据说明,试行的六十多个多个项目,百分之八十还活着,其中独角兽企业占百分之十五。这位善于带出一个个大学生创业军团的教授认为,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从结果到推思考的方法,找到一个领域,一个产品,研发迅速增长。年轻人看欧美公司可以用平视的角度,甚至带有骄傲的自信,这是令人鼓舞的。他例举了香港高校研究资源的优势,如智能C端、海洋装备等,强调要把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集合在一起,加强大学生集体创意培训。
论坛讨论环节,嘉宾和参与者就特区政府在科创过程中引领以及监督作用、创科项目申请拨款的评鉴作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香港发明创新总会会长温嘉路表示,举办此次论坛目的是建立跨界、多元、有效的交流机制与平台。胡金莲主席表示,通过这次论坛嘉宾共同探讨科创发展方向,未来将会建立合作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