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展名城到国际会展之都,从树立目标到实际已超过1000亿元的会展业总收入,贸促会展平台在对外开放、资源配置、要素集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让成都在城市竞争新赛道中占据了又一先发优势。
而这一认识,在成都已形成共识,也得到了从上而下的贯彻。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谋定而动,加快推动已得到批复同意设立的区(市)县贸促会履职运行、发挥作用,通过建设好、运营好贸促会展平台,为促进投资贸易开辟新渠道、聚集新资源。近日,成都市贸促会(市博览局)组织召开2021年贸促工作专题会。
会议传达学习了2021年全国贸促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中国贸促会会长高燕来川调研讲话精神和市委常委会对群团组织工作的有关精神以及中国贸促会《“十四五”贸促事业发展规划》重要部署,15家新设立的区(市)县贸促会主要负责人围绕各家贸促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工作建议进行了交流发言,成都市贸促会(市博览局)党组书记、会(局)长陈赋作《建设贸促会展平台 服务全市开放发展》报告。
近年来,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始终按照中国贸促会总体工作安排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聚焦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和对外投资贸易促进工作,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全省和成都对外开放大局,取得了一定成果。
会上披露的一组数据足见成绩——“十三五”时期,成都市贸促会(市博览局)紧扣“搭建平台、提供窗口、链接全球”根本任务,做强国际会展特色功能,推动成都会展业产业能级不断跃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进一步融入世界重要会展城市体系。5年来,全市共举办重大展会活动3570个,展出总面积超过3600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达到5219亿元;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等国家级国际性重大展会活动。
“刀刃”向内持续自我改革,区域如何“发力”亦是关键所在。陈赋表示,全市贸促会展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成都市贸促会(市博览局)长期“单打独斗”,全市贸促系统面临机构设置零散、决策执行梗阻等问题,仍然缺少一个整体性、生态化的工作体系,导致一些系统性工作落实不到位、成效打折扣。
对此,2020年以来在成都市贸促会的大力推动和各区(市)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市共有15个区(市)县获批设立贸促会,并积极支持地方贸促会正常“履职运行、发挥作用”。“依托现有机构增加了新的职能,但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陈赋直言,要充分利用贸促系统的资源和渠道优势,认识贸促会展的重要意义,在区(市)县推动建设好贸促会展平台、发挥好贸促会展平台作用,不断提升自身显示度和影响力,同时要立足实际、找准抓手,做好贸促分支机构设立“后半篇文章”。
未来,成都贸促“向上”的动力从何而来?一是要依托会展提升区域国际化程度。“长期来看,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主线是会展业的国际化,核心是不断呈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成都会展表达。”在陈赋看来,要依托国际国内的重大展会平台尤其是在蓉举办的展会项目,通过“会展+产业+功能区+投资贸易”工作机制和模式,主动融入“双循环”,扎实做好“会展+国际开放、会展+双城战略、会展+区域协同、会展+大城崛起”四篇文章,协力搭好面向全球的投资贸易、资源配置、要素交易、交流交往和城市营销五个平台,依托产业发展基础招引培育重大展会,加快发展会展新经济。
除此之外,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强化会展博览平台与自贸区、综保区、空港铁路港等重大开放平台协同发展,提升贸促会展服务对外开放能力,大力带动全市企业“走出去”,同时发挥成都国际商会服务功能,推动开展提升商事法律服务专业化水平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