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贸促会、南京市贸促会、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政策宣传推介活动近日于线上举办。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推广自贸试验区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了解贸促系统服务自贸区和营商环境评价有关内容,助力江苏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建设。
随着全球优秀企业不断来到中国寻求合作商机,中国不断开放成长的市场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逐渐被世界看到。“要评价营商环境,首先要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刘英奎在活动上表示,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对优化世界各国营商环境作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国情差异和取样范围限制,未必能完全客观地体现当地营商环境水平。他介绍,中国贸促会作为最早组织开展全国性营商环境调研和评价的部委机构之一,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内容全面,基本涵盖了营商环境的主要方面,并遵循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当前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中国贸促会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由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团队主导,各省贸促会参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研。“中国贸促会营商环境调研工作地域覆盖范围广泛,每年问卷调查省市区超过二十个,覆盖全国四分之三以上行政区划,同时企业样品量大,每年回收企业有效调查问卷四至六千份样本,充分体现贸促系统的强大优势。”刘英奎说。
不久前,江苏省贸促会联合中国贸促会研究院深入江苏自贸区三个片区开展调研,分析江苏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情况,了解片区企业发展诉求。会上,刘英奎介绍了江苏自贸区营商环境调研成果。202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3%。近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新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7200亿元。截至今年7月底,江苏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2020年一年新增2.9万家,同比增长1.25倍。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自贸片区产业不仅定位高端、准确,并且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效率服务型政府建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刘英奎提到,三个片区逐步完善商事法律服务机制。利用府院联动共治,共建法治园区,涉园区企业法律文书有效送达率98%,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从95天缩短到70天。同时江苏自贸试验区打造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贸试验区司法组织体系,比如南京片区成立了自贸区巡回法庭、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连云港片区法院被授权集中处理涉及自贸区“一带一路”执行案件,苏州片区设立多个专业商事法律司法机构。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互联网登记、备案、核销监管的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对海关和运输部门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且效果明显,实现货物通关的时间节省24小时,物流成本节省45%。
刘英奎提醒,调研结果显示,自贸区营商环境仍存在八大短板: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足;建设用地不足制约园区发展;产业政策也在完善,尤其是医药、贸易、大豆的进口;行政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重点是政府检查、信息披露以及防疫要求等;通关便利化尚有提升空间;高端人才、技工短缺制约企业发展;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外部环境不利增加企业成本,如汇率变动、运价大幅度上涨、国外的税收增加等。
为了支持南京片区建设,2019年南京出台了促进自贸区高质量发展“1+9”政策落地,着力在国际化创新生态打造、“两城一中心”地标产业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构建、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重点领域进行差异化探索与集成式改革。“一批知名芯片研发中心如芯驰半导体、希烽光电已经落地,众多优质集成电路相关项目也落户南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示范基地、国家医疗大数据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等也在建设中。”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笑匀介绍到,2020年,南京片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3%和30%。
同时,南京采用更宽松的市场准入和更自主的审批权限,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比如,外国投资者可在南京片区独资设立学制类职业教育机构、经营性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南京片区内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可为生命健康企业及研发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一站式公共服务。此外,马笑匀还提到南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创建绿色环保板块,开展挂牌融资模式创新试点,同时推进数字金融支持、环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和数字产业登记结算平台的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在南京片区开展监督检查。目前已有200多家金融机构聚集到片区,资金规模或可在年底可以突破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