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贸促会、国际商会与北京市商务局等机构日前共同举办2021年贸易壁垒应对政策宣讲视频会。邀请北京出入境检疫检验协会、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经验分享并提出指导建议,帮助企业加强合规建设,提高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意识和规则运用能力,更好运用国际规则促进经济和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受国际疫情影响,货物贸易通关、原材料成本上升,给下游外贸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冲击。 “市场力量作用下,全球产业链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以适应各国、各地区要素禀赋的变化,其中数字化、绿色化的技术变革带来较大影响。”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中国是数字化转型非常成功的国家,数字化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同时,数字技术应用比如跨境电商、电子支付等方面的巨大成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参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绿色化是近几年产业发展的趋势,对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产生了显著影响。”屠新泉提到,许多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产业和技术迅速发展,中国在相关产业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均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尽管全球产业链分配、合作越来越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通过高效运转的物流产生更多的利润空间。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产品流动、人员流动限制,物流效率降低,利润被挤压。因此各国对于愈加细化的产业链分工开始产生疑虑,保持产业链韧性成为当下的首要考量。“在WTO改革步履维艰,多边体系失能的情况下,区域一体化成为自然的替代选择,调整产业链,使产业链回归或收缩,成为全球共识。”他提到,目前,北美、亚太、欧洲各自形成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链和区域合作安排。其中,RCEP中亚太地区优势巨大,不仅体量大,而且产业层次丰富,产业链完整,合作空间巨大。
“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工具目前已转向产业政策。”屠新泉表示,产业政策作为各国国内政策,并不直接和贸易规则相冲突,目前WTO规则和众多贸易协定也并不限制产业政策的使用。比如美国就积极推动针对重点产业如半导体产业的政府支持,出台CHIPS法案,进一步提高美国在该产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屠新泉表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合理也是必要的,各方可以在产业政策方面找到合作的交汇点,寻找产业政策实施的合理范围。
近年来,我国企业受到合规执法数量明显增多,仅在过去的三年中,多个国家就因进出口管制、反补贴、反贿赂等问题,针对多家中国企业采取执法行动。“合规是企业全球化运营的必要保障。”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王大坤表示,目前,美国的域外执法不仅对企业做出法律制裁和监管处罚,还指向应为企业违规行为承担责任的自然人。建议企业做好自身合规管理,开展全面的尽职调查,同时积极跟踪美国的立法、执法动态,积极应对美国执法活动。同时,企业要及时跟踪中国《反外国制裁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阻断办法》等法规的使用,与中国政府部门及时沟通,不得执行或参与执行外国国家对中国公民、组织采取的歧视性措施。
目前中国出口企业遭遇的主要贸易壁垒主要涉及关税、汇率、技术性贸易措施、许可证、反倾销等。据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企业因技术性贸易措施遭遇的损失较多,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满足要求的成本过高、不了解国外规定、认证周期长费用高以及措施具有歧视性等。调研发现,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以上贸易措施时希望得到的帮助包括及时提供信息、强化认证认可、搭建公共平台、实施标准化战略、及时对外交涉等。他建议,企业首先要多渠道验证壁垒信息的来源及真实性,了解措施出台背景是否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或达到垄断,判断措施的合规性。然后,评估判断贸易壁垒措施对企业出口、供应链、客户及成本的影响,考虑是通过产品研发、提升管理还是政府交涉等方式进行应对。如果采取贸易壁垒应对措施,可向海关、中国驻外使馆、行业商协会或其他主管部门反映,以寻求获得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