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面对疫情全球蔓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逆全球化显著增强等不利因素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福建省泉州国际商会做好“四种人”,加强自身建设、壮大商会规模、搭建经贸平台、畅通政企互动、强化信息咨询,有效增强商会的服务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助推会员企业发展、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泉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夯实自身建设当好“筑台人”
坚持贸促会和国际商会资源统筹、融合发展,由泉州市贸促会机关党支部与泉州国际商会秘书处联合建立党组织,组织修订《泉州国际商会章程》,推动党建入章,确保商会政治方向不偏不倚、发展运作合法合规。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泉州国际商会设立两个服务机构(即泉州市华贸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泉州市贸促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分别作为贸促会商事法律和展览业务职能的延伸和抓手。完善优化商会组织架构,理顺泉州市贸促会、泉州国际商会及其下属2家实体公司间的职责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配套出台《泉州国际商会会长办公会议事制度》《泉州国际商会秘书处工作细则》《泉州国际商会及其下属公司人员管理规定》《泉州国际商会及其下属公司财务审批和报销制度》等,推动泉州国际商会规范、顺畅、高效运转。
强化吸纳凝聚当好“娘家人”
注重扩大会员的代表性、影响力和覆盖面,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国际商会会员的通知》,积极吸纳辖区内上规模、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加入国际商会,并努力发动龙头、领军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出任商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务。目前,已拥有会员企业2300余家,居省内兄弟地市前列。积极吸纳有实力和代表性的10多家行业性商协会成为团体会员,健全碰头磋商、联谊交流、信息互通等机制,推动资源嫁接、优势互补、互惠合作,达到“吸纳一个商协会,吸引一批会员,服务一批企业”的效果。同时,强化代言工商职能,积极对接参与中国国际商会、福建国际商会工作,推荐泉州市利郎、匹克、达利、固美金属等15家民营企业担任福建国际商会第四届理事会成员;争取统战部门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的企业会员担任政协委员,目前全市国际商会共有33家企业会员担任市级政协委员。
架设桥梁纽带当好“牵线人”
发挥经贸外交、民间外交优势,对准泉州主导产业、挖掘细分领域展会,组织近500家会员企业参加2021年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23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2021年莫斯科茶业博览会云展会、中国—南美纺织服装及轻工产品云展会、东盟家居用品及礼品云展会等,以及后疫情时代福建家具企业发展策略研讨会、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国际合作研讨会等15场经贸交流活动,帮助企业经贸配对、寻获商机、拓展市场。主动对接泉州侨亲侨商资源,邀请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印尼泉州青年商会等举办商务座谈,分别与危地马拉—中国合作商会、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柬埔寨分会、泰国石狮商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授权设立中国国际商会泉州商会日本、柬埔寨、泰国等3个海外国际商会联络处。截至目前,已与国(境)外53个经贸机构和商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海外11个国家设立了联络处,为会员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打开了窗口、拓宽了渠道。
加强信息服务当好“参谋人”
强化政策研究、信息咨询、培训指导等服务功能,为会员企业提供经贸领域最新资讯和参考意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设定“提升商事法律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贸易投资促进职能,服务海丝名城建设”“发挥对外联络优势,建设融通内外的桥梁纽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贸促工作高质量发展超越”四个调研课题,在走基层、进企业,找问题、听意见,拿办法、想对策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形成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加大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力度,健全并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和日常走访机制,在外贸型会员企业中设立“挂钩联系点”“经贸摩擦监测点”“党风政风监督员”,今年以来向企业发送反倾销、技术性壁垒、产品安全等预警信息700多条次;围绕国际经贸规则、贸易投资政策、国别营商环境、贸易投资实务等内容加大培训指导,今年共举办培训讲座6场,惠及企业500多家;用好网站、微信公众号、内部简讯等载体,及时发布经贸领域投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准入、技术标准、供求信息、合作项目等资讯,今年编印《泉州贸促简讯》12期3600份,推送时政要闻、经贸信息800多条次,推送“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贸投资指南50余条次,切实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拓宽国内外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